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中国大陆持续已然放缓,但经济仍处于寒冬。4月17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中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0.65万亿元人民币(1元人民币约合0.141美元),同比下降6.8%。这是自1992年开始公布季度GDP数据以来创下的最大降幅。
中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称,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186亿元,下降3.2%;第二产业增加值73,638亿元,下降9.6%;第三产业增加值122,680亿元,下降5.2%。
中国高层已做好应对经济放缓的准备。图为习近平3月29日在浙江考察。(微博@新华视点)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580亿元,同比下降19.0%。
一季度,全境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84,145亿元,同比下降16.1%,降幅比1至2月份收窄8.4个百分点。
一季度,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65,742亿元,同比下降6.4%。其中,3月份进出口总额24,459亿元,同比下降0.8%,降幅比1至2月份收窄8.7个百分点。出口12,927亿元,下降3.5%;进口11,532亿元,增长2.4%,其中一般贸易进口增长4.0%。一季度,出口33,363亿元,下降11.4%;进口32,380亿元,下降0.7%。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983亿元。
一季度,全境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9%。
一季度,全境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29万人。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2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25至59岁群体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4%,低于全境城镇调查失业率0.5个百分点,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与上月持平。3月份,全境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4.8小时,比上月增加4.6小时。2月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12,251万人。
一季度,全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同比名义增长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1元,名义增长0.5%,实际下降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41元,名义增长0.9%,实际下降4.7%。全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7,109元,下降0.7%。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官员称,总的来看,一季度,在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但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中国防范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加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稍早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大幅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下降3%,中国经济将增长1.2%。对此,中国国家统计局官员毛盛勇回应称,1.2%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也是少数的正增长,同时还需要注意到,IMF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9.2%。
“如果把今年和明年的数字平均一下,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还在5%以上。假设明年世界经济恢复常态,中国因为疫情造成的压抑明年会释放出来,”毛盛勇表示。
对于2020年中国是否会下调年度经济目标,毛盛勇表示,按照惯例,中国每年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都在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向社会公布。为有效防控疫情,今年两会推迟,所以目前还不知道具体情况。
不过,因受疫情严重影响,2020年一季度中国经济下滑已成为市场共识。路透社早前综合57家机构预测中值结果显示,受疫情冲击,中国第一季度GDP料跌6.5%,为1992年开始公布季度GDP数据以来首次出现负值。
对于这一局面,中国高层稍早前就已打下预防针。4月8日,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南海最高级别会议上强调,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相关阅读:
疫情之下“房住不炒”还能坚持多久 中共决意动用土地改革走出危机
【新冠肺炎・经济萧条】一季度衰退成定局 中国经济何时迎来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