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蔡政府上台后,加强“本土化”,要求文化部门建立“台湾文化影响力”,增加“台湾元素”的能见度。然而“台湾元素”到底是甚么意思?又或是甚么样的东西才够资格叫做“台湾文化”?似乎从未得到充分的讨论以厘清。
强调本土归属感,壮大文化影响力,确实是一种正道。但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对“台湾元素”和“台湾文化”的定义不清,一些空有“台湾”之名的创作物滥竽充数,更限缩了“台湾元素”的内涵。
而在台湾文化定义未清的情况下,政治力的介入或意识型态的争斗,是否反而让多元文化并存的台湾社会在找寻定位,定义“台湾文化”的路上越走越窄?多维新闻将以“喊价台湾”为主题,通过系列文章加以探讨。
系列文章:
【喊价台湾】被强行赋予政治意义的“台湾元素”
2020年,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俗称武汉肺炎)全球肆虐下,各项产业遭到重创。然而,危机未必不是转机,在各项活动停摆之时,其实正是让人们“慢下来”,重新审视现有产业的缺陷的大好时机。
台湾本土原创的文创娱乐业,就正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位置上。
原创IP逐渐干涸
从进入21世纪后,台湾各项原创IP逐渐陷入瓶颈。电玩业中,被誉为“双剑”的轩辕剑系列和仙剑奇侠传系列,开发团队重心逐渐转移到中国大陆,其古色古香的中国风元素也日渐遭到“台派”的排斥、贬低。电影业中,从“新电影浪潮”时代起,生产出许多在国外得奖却在台湾本土不受欢迎的“新浪潮”电影,当时几乎没有人认为他们能代表“台湾”,而视以“导演”的个人成就。
《仙剑奇侠传》是老牌IP。(大宇科技)
然而自2008年起,以垦丁为背景的《海角七号》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后,“台湾元素”一夜间成为显学,在“越本土越国际”的理论指导下,创作中带有“台湾”与“本土”成为基本要求,似乎只要扯上中国就是票房毒药,扯上台湾就有基本盘。
无可否认,在《海角七号》之后仍有像《看见台湾》纪录片、《返校》电玩与改编电影等叫好叫座的作品,其不管是品质、题材、表现手法都是上乘的,尽管在严苛的眼光来看或许还有一二不足之处,但肯定是拿得出手的一流之作。事实上,这些作品也都得到各种奖项的肯定,例如金马奖、Indie Game Award等台湾各领域的知名奖项。
《返校》是近年成功的IP改编之一。(剧照)
只重表象而不重脉络
然而,在取得“本土作品也能够在商业上成功”的证明后,许多后续的创作者与商人们却得了逻辑错乱的危机──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那是“本土作品”,或是因为那本身就是成功的商业作品呢?毫无疑问是因为后者。本土──这只是代表了作品的“类型”而已,跟成功没有必然关系。
可是,误会了这两者的关联的后起者们,纷纷打着“本土”为名,试图复制成功作品的商业模式,结果实际只是对其元素的囫囵吞枣。例如《海角七号》中的台词“干!挖国宝捏!”以及“我操你妈的台北!”当初响遍大街小巷,日后《大尾鲈鳗》、《艋舺》、《鸡排英雄》等片就飙出更多、更脏的脏话,并且以此热烈宣传。
这种策略使得电影票房仍可过亿,但是影评多半不佳,认为其“低俗”、“难登大雅之堂”,遑论“文化”。当时,创作者还可以票房为本钱,回以“评论贬低台湾元素”或是“娱乐不需要高雅水准”等乍看下有理的反击。
但是到了2016年,《大尾鲈鳗2》等三部本土贺岁大片加起来不到5,000万票房,甚至不到当年《海角七号》的十分之一,而台湾票房总额却仍维持过往水准--台湾人不是不看电影,是(又一次地)不看“本土”电影了。
反给“台湾元素”抹黑
这是因为,大部分的这些所谓“本土作品”,事实上就只是不断复制、堆叠所谓的“台湾元素”,而没有真正的剧情、脉络、或是核心价值。《海》片有脏话?那便骂得更脏;《海》片有黑道大哥?那就拍更多的黑道大哥;《海》片有搞笑?那就更多更莫名的搞笑--只是不断在压榨先行者的剩余价值,直到观众疲乏而已。
《海》片后的“本土”商业大作,莫不将“脏话”、“粗口”视为金科玉律,让角色随时随地爆粗口,名之曰“在地”、“亲切”、“台味”而大肆宣传,殊不知这在无形之中大量限缩了观众的接受度,把“粗俗”与“台湾元素”强硬连结起来的结果,反而驱逐了其他相异的形象,形同给“台湾元素”抹黑。
不思考如何深化“台湾元素”,而是将一样的元素一再地在各类影视作品中重复,不顾场景和角色是否适合,也不思考加深题材内涵,而将“台湾元素”当成票房卖座的“佐料”,随意添加,使得台湾元素越来越浅薄。
例如,本来,《海角七号》一片没有爆那么多粗口。那瞬间一两秒的粗口,既是作为商业宣传时的记忆点,也是当下角色遭逢人生困境的发泄,更是剧情的转折处。包括黑道大哥、搞笑场景和其他商业元素在内,都服侍于作品本身,而非相反地让作品受其宰制。
娱乐作品商业化本是极其自然的,毕竟资本市场需要回本、获利,可是若反将“商业操作”误以为是“作品本质”,将“题材内涵”都拿去做商业化操作,最终会让商业消磨了作品本身的价值,心力不能放在完善作品内涵,自然也只能端出劣质的作品了。
台湾元素仰赖创作者努力
无可否认,光是“台湾”二字,就有着商机的潜力;但更不可忘记的是,这是因为前人制作的许多优秀作品帮助了“台湾”镀金。若是让一些劣质的产品也趁着对台湾、本土的无限包容下,抢占了知名度,让劣质产品占据了镁光灯,那么其他真正拥有优秀潜力的作品,反而只因为在字面上没有所谓“台湾元素”就失去发光机会。
文创元素从“中国”到“台湾”,看似是很大的改变,但其实本质不变,都是依仗前人的招牌或是政府的支持,仅以字面上的元素来寻求“快钱”而已。若不能充实作品的内涵,无论名字是甚么,都依然会是肤浅而失根的。乱挂“台湾”的后果,实际上只是让政治认同寻求商业利益的肤浅炒作,对“台湾文化”百害无一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