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美国财长耶伦(Janet Yellen)表示“美联储(Fed)研究发行数字美元货币很有意义”之后,2月23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Jerome Powell)在向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作证时表示,“由于新的支付系统将会对货币政策传导造成显著影响,美联储将仔细审查发行数字美元的提案。尽管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优势使得美国不需要第一个推出数字货币,但这是一个高度优先的项目。”此前,2020年10月,鲍威尔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年会上表示,鉴于美元的重要性,在任何跨境数字货币的发展过程中,对美国来说“做对比做第一”更重要。
很显然,美国也开始意识到在国际贸易支付中“数字货币”的重要性,只是依然持“谨慎”态度。
未来,能够应用到国际贸易支付上的数字货币,自然不会是比特币、狗狗币等没有国家信用背书的虚拟货币;但是,也未必是现有的各类国际支付货币(比如美元、欧元、人民币)的延伸——数字美元、数字欧元、数字人民币。正如鲍威尔所言“新的支付系统将会对货币政策传导造成显著影响”。
那么,未来能够应用到国际贸易支付中的“数字货币”到底是什么?短期内,很难有标准答案。从当前各国数字货币研发的现状来看,走在前列的国家似乎更具发言权。
2021年1月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员工食堂,员工通过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支付。(新华社)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在此领域走在了美国前列。自2020年年底以来,中国央行的数字人民币已经在北京、深圳、苏州、成都等地进行了测试,成果显著。比如,北京在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时,涵盖冰雪运动和冬奥食、住、行、游、购、娱等全场景线上线下消费。此外,中国农业银行河北雄安分行于近日完成了首款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的研发投产——“硬件钱包”是数字人民币应用的硬件载体,使用“硬件钱包”可应对特殊环境,支持在没有网络情况下进行双离线支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数字人民币比数字美元更适合用于国际贸易支付,中国对此也有深刻的认知。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消息显示,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中央银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央银行及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宣布联合发起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m-CBDC Bridge),旨在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该项目得到了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的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表示,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将进一步构建有利环境,让更多亚洲及其他地区的央行共同研究提升金融基础设施的跨境支付能力,以解决跨境支付中的效率低、成本高及透明度低等难题。根据研究成果,各参与方将评估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在跨境资金调拨、国际贸易结算及外汇交易中应用的可行性。
由此不难看出,与美国的谨慎相比,中国等亚太国家已开始研发适合国际贸易支付的“数字货币”,如果美联储继续抱着“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优势使得美国不需要第一个推出数字货币”的思想来研发数字美元,很可能在未来的国际数字货币领域失去话语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