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林郑月娥走马上任,成为香港自主权回归以来的第四任特首。在当时,很多声音便指出,林郑若要当一个积极有为的香港特首,就不能只图一时掌声,而是必须着手处理香港的各种深层次结构性矛盾。
香港社会经历数月动荡,清晰暴露出了政治、经济、民生等各方面败絮其中,然而,最新一份《施政报告》仍未能从最本质的结构性改革入手来解决社会问题,不免令人失望。(AFP)
可眼下,在香港经历了一场空前的社会动荡后,林郑才终于在刚发表的最新《施政报告》中,后知后觉地宣布将大规模收地建屋。
只是,这承诺迟来之久,香港人恐怕真的笑不出来。
持续数月的香港反修例运动,虽然起因被认为是偶发的,但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则无疑是结构性的。
自主权被移交以来的连场示威冲突早已显示,香港本地的那些政治矛盾和陆港之间的一些文化间隔造成的矛盾,其实只是表面原因,真正的根源,还是香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当中,住房问题更是症结的核心所在。
所以,香港特首若要处理掉这些矛盾,小修小补是根本不足够的,深刻全面的结构性改革才是必不可少。
理顺自身角色,肩负带领香港的责任,是港府当下最应该明白的道理。可是,人们至今仍未看到林郑在这方面,做出了哪些有突破性的举动。
不客气地说,观察这份最新的《施政报告》后,可以发现,哪怕是眼下香港经历了自回归以来最为暴力、动荡的反修例运动,可能林郑依然对香港的政商关系存在着误解,她可能仍然觉得,港府只是香港经济市场的配角,而非引领香港前进的主导者,继续将社会发展的主导权让渡给香港商界势力,但问题在于,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深层次结构矛盾的根本所在,她对此竟然毫无警觉。
土地和住房问题是如何摧残香港人最基本的安居乐业的,香港大众恐怕再清楚不过了。林郑月娥上任至今,甚至社会动荡已经持续数月,如果她真的有理念、有魄力,那么想必早就会在这份理应为香港带来曙光的《施政报告》中指明了方向,好让香港市民对未来重拾信心。
但可惜的是,在内地官媒、香港本地建制派,甚至城市里的主流民意都已明确达成共识,希望港府能切实解决香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大氛围下,林郑依然没能拿出更多让人满意的行动,这真的令人失望。
究竟,是她低估了香港人的智慧,还是香港大众高估了她的能力?究竟香港社会要用怎样的声音,才能唤醒这位行政长官?